首页 世界名瓷德国梅森正文

重构经济学(6):从微观出不清市场到宏观周期性运行


扫描微信二维码咨询
六、第一种转移方法——货币支付

我们假定,市场中所有人手中都握有足够的货币,完全有能力按自己的意愿来购买产品。这时市场一个运行周期后当然还是会产生上面分析的结果——货币的堆积和产品的过剩——但由于各西洋名瓷位都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充裕的货币使得“实际收入小于欲望支出”的那类人,也可以由着自己的消费欲望来购买全部产品。当然,这部分人动用了自己的家底,从而失去一部分货币。相对应的是,这部分货币被转移到“实际收入大于消费支出”那部分人手中,结果是这群人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消费,还“入账”了新的货币。

这时市场的最终表现倒是“完全出清”的,但货币却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。这表示在图7上,就是一个面积区域的货币总量全部被转移到另一个面积区域中去,上下两者互相抵消从而水平线上下的竖线均归零。

随着时间的流逝,生产消费周期如同车轮一般转了一圈又一圈,则货币也从一部分人的手中一轮又一轮地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。这种“损不足以奉有余”的“马太效应”,即使有《红楼梦》中宁荣两府般的“泼天家俬”,也禁不起这样长久折腾,最后总会“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Minton净”。

即使富可敌国又如何,甚至国家的财富都经不起这样长久的折腾。让我们观察一下中外贸易的历史事实。

我国明清两朝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(以16世纪40年代日本白银大量流入为起点,至19世纪20年代美洲白银停止持续性大量流入为止,大约为280年),对外出口了大量的瓷器、丝绸,尤其是大宗茶叶;进口一般是些香料、药材、珠宝、象牙、奢侈品等。不用说,中国商人千里迢迢把货物携至澳门、广州等通商口岸;东洋西洋商人更是远涉重洋,把那些可怜的商品和为数巨量的白银运到中国。驱使他们行为的,就是由千千万万个人叠加起来的消费和供给,也即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消费供给曲线。据各种各样方法统计,约280年的国际贸易,流入中国的白银货币数量达6亿两之巨。(数据来源:刘军: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,《东北财经大学学报》,2009(6):3-9)

从整个世界角度观察,大航海时代,由殖民者在美洲开采银矿,被提炼成白银后运至欧洲,再通过中西方的远洋贸易,持续不断地流入中国。而当美洲白银产量下降以及西方的殖民扩张费用不得不增加时,欧洲的大陆国家难以维继贸易平衡,纷纷退出对华贸易行列。另有日本本土挖掘银矿提炼成白银后,通过东洋贸易不断流入中国,直至银矿耗尽为止。这就是“白银输入”年代。

当年的这种世界贸易结构就是一种我们所讨论的“出不清”市场结构,为了保证中外贸易持续长久运行,当外国商人还有足够支付能力时,货币白银就源源不断地运至中国。

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帝祝寿的名义来到中国,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,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,打开中国门户,开拓中国市场。

而乾隆回复英王曰:“天朝物产丰盈,无所不有,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。特因天朝所产茶叶、瓷器、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,是以加恩体恤,在澳门开设洋行,俾(使)日用有资,并沾余润。”(引自梁廷楠《粤海关志》)

当年乾隆皇帝这话,外显自负,内含霸气,因为这就是那时中外贸易事实的反映:中方作为世界贸易的入超方,西洋白银正一如既往地流入中华。

想像一下,如果再持续维系下去而没有鸦片替代,欧洲会不会也像日本一样,白银都让中国“吸干”?

作者联系方式:

QQ:1103797371

微信:zhangming1954

电子邮箱:zhangming1954@163.com

------ THE END 正文结尾 ------

往期文章:

发点11-12月份图片

皇室授权的瓷器品牌有哪些?

浅谈德国梅森瓷器(Meissen porcelain)收藏(入门篇)

欧洲第一瓷---德国梅森Meissen瓷器的前世今生

Meissen's Gold X form系列 茶杯,茶托 & 甜点盘

梅森(Meissen)瓷厂简史

梳理一下欧洲主要瓷器品牌

版权声明

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